春聯,是我國(guo)民族文(wen)化(hua)中的(de)一類獨特載體(ti),也是中國(guo)文(wen)化(hua)和民俗結合的(de)產物(wu),也叫(jiao)桃符、門對、春貼(tie)、對子。過年貼(tie)春聯的(de)獨具特色,早已有數千年的(de)歷史時間(jian),最(zui)開始(shi)源于桃符,與門神一起應用,為(wei)護宅(zhai)的(de)喻意。
在(zai)2000多年前的(de)(de)春秋戰(zhan)國時代,就出現了(le)桃(tao)符,中原的(de)(de)百姓過年時,會在門的(de)(de)兩側掛上桃(tao)木(mu)片,上邊(bian)各(ge)自刻著(zhu)“神荼、郁壘”四(si)個字,它們是古代的門(men)神。
古人(ren)對未來生活(huo)充(chong)滿(man)渴望,期待(dai)平安吉祥、事事順利(li)、家人(ren)健康,就把刻著神荼、郁壘(lei)名字的桃木片掛(gua)在門邊,來守護家園。
據記(ji)載,最開始的一(yi)副春聯,是源于1000多年(nian)前五(wu)代時(shi)的(de)后(hou)蜀主孟昶之手(shou)。那時(shi)恰逢春(chun)節,他讓學士辛寅遜寫(xie)桃符(fu),感覺不滿意,就自個寫(xie)了一副對聯(lian)“新年納(na)余慶、嘉節(jie)號長春”,掛在了門(men)上。